安博体育师资建设范文10篇

  师资体系     |      2023-11-22 23:17

  安博体育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深入学习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过程中,高职院校中的各级领导、一线教师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工作中努力实干,对党中央关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和号召作出积极响应,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积极探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需要大量合格的从业资格者。国内一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已经与华为、中兴等优秀企业共同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开展学生培养。校企双方共同派出一线教师,组成混编师资队伍,共同担任课程授课、实训室建设、专业规划、专业发展等具体工作。ICT行业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派出的老师都行业里的能工巧匠,将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带进了课堂,弥补了校内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欠缺。同时,通过课堂听课,课外交流等方式,校内老师又将自己的授课经验分享给企业教师,双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然而,混编师资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队伍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双方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教师在思想上出现懈怠的情况,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士气,打击了其他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一起以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实现教师队伍优化、合格人才培养安博体育、办学内涵提升的重要措施。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决定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态度和价值观,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实践动力与精神支柱。师风是师德的延伸和补充,是师德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德者师之魂”,教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及未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时时刻刻放在首位。党的的胜利召开,标识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当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展,将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实处,而高职院校的教师更是将精神落实到实处的践行者。要想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提高混编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各行各业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形式。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实施将已经如雨后春笋般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受到了国内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创新创业教育涉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机制、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方法、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多个层面,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石和保障。对地方院校而言,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是新形式下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教师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锋和引领者,是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开展和深入推进的根本。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全方位、复合型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本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两个师资团队建设为例,分析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探讨我国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障,深化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甘肃农业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平台和学科优势,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导向、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划拨专项经费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现共培育出76名创新创业教师,共获得GCDF、KAB等20个类别、167本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包括部级创新创业导师4名,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名师2名,同时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者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目前共引入63名知名企业家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引育协同”的方式已经建成校内创新创业导师、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两个创新创业导师团队。1.1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甘肃农业大学立足于农业院校实际,依托兰州创业大学,从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思政教育老师及专业任课教师中选拔出一批优秀教师,通过参加EYB精英培训、深度创业培训班、政府指导服务人员深度培训班获得创新创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建设起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目前为止共培育出76名校内创新创业教师,包括部级创新创业导师4名,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名师2名。校内创新创业导师长期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厅级科技进步奖8项。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情况见图1所示。1.2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甘肃农业大学除了通过培育校内老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校外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以此来缓解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2]。针对创新创业工作,聘请企业界精英、行业企业家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导师中既有来自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甘肃清吉洋芋集团、甘肃金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船说众创空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甘肃亚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大型上市企业的老总,又有自己创业、奋斗成功的中小型公司的年轻领袖,他们均有着多年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目前共引入63名知名企业家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其中包括1名博士、5名硕士。通过以上“自育”和“引进”两种方式,甘肃农业大学建立起了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和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两个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大保障,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摆渡者”,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新兴起的一门热门学科,涉及层面较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与目前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单一、整体素质不高、培训机制不健全等的现实是相互矛盾的。换言之,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之间的矛盾已经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及其全面发展。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已经是新形式下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方面还存在的许多问题。2.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提高。目前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主管,没有建立专门的校内管理部门,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也大多都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部分专业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大多为“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积淀,也没有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大多都是在进行了创新创业相关培训后便开始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授课,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外加繁重的本职工作和专业课程,制约了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显著。2.2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系统的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涉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机制、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方法、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多个层面,对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目前地方农林院校师资力量匮乏,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导师培养规划,由于大部分是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外加培训渠道和途径缺乏,造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地方农林院校有必要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2.3创新创业导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地方农林院校的师资评定主要以职称为主,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仍然是职称评定的主流方式,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导师准入机制和完善的评价机制[2]。由于目前地方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导师主体以专业教师等为主,却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称评定的相关政策和机制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大大挫伤了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造成本来缺乏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存在严重流失,制约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创新创业培训和指导将大打折扣。2.4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组成单一,外聘导师授课受限。目前,部分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组成比较单一,主要以校内师资为主,很少聘请校外兼职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导致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一些院校聘请了校外导师,但外聘导师授课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外聘导师授课势必会耽误本职工作或影响工作效率,无法得到相关企业的有力支持;另外,外聘导师虽然具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授课经验,无法将实践经验融入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之中的现象普遍存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也刚刚起步,基础相对薄弱。相反,美国一些综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其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3],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通过总结其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助于探索我国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为地方农林院校师资团队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3.1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导师的构成和加强创新创业导师的培训。国外一些高校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已经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这种创新创业文化不仅体现在创新创业导师的构成,而且体现在其培训制度上。例如美国加州大学要求通过多种渠道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并且形成了严格的创新创业导师准入机制,加州大学教师不仅要擅长本研究领域的科研和理论,而且要具有将本领域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衔接的能力,或者具备将科研成果或技术进行商业化的能力[4],方可进入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此外,美国部分高校对教师的创新创业培训以实践活动为主,重在培养教师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化的能力,通过这种培训加强了创新创业指导的可操作性。3.2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奖励制度。国外一些高校针对创新创业导师建立了完善的奖励制度,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奖项来鼓励教师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例如美国设置“年度最佳创业者”和“年度教师企业家”[3]两种知名奖项,来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建树的高校教师;设置Greif影响研究奖来为创新创业的青年教师进行资金奖励,保障他们的创新创业资金。通过为获奖教师举行颁奖仪式,提高了其在业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仅激发了教师创新创业的热情,也吸引了更多有创新创业想法和能力的教师加入到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中,强化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3.3不断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动态的过程[4],国外部分高校持续为创新创业团队补充师资,不断将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吸纳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基于自培和外聘两种方式,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商业精英、政界领袖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来充实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优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结构,为创新创业教育固定根基。3.4各高校之间协同较强,实行优秀师资共享制度。优秀的师资和精英人才毕竟有限,国外部分高校在这方面打破了相互独立的模式,各高校之间加强协调,实行优质师资和精英共享制度,使优秀的教师将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传授于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各高校学生均可以得到这些创新创业“牛人”的教育和指导,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有效弥补了创新创业师资匮乏的局面,有利于师资队伍体系的建设。

  通过分析我国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思路,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各地方农林院校参考借鉴的普适性经验,对强化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的路径和方向。4.1建立严格的创新创业导师准入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导师的培训。地方农林院校大部分存在创新创业师资缺乏的现象,但不能为了解决师资缺乏现象不加甄别的扩充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要严格创新创业导师准入机制,针对“半路出家”的专业教师在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最好能到相关优质的企业参与相关创业实践,然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一味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协调好教师教授专业课程和参与创新创业培训的时间,加大教师的创新创业培训力度,地方农林院校应多提供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的平台和途径,提高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整体素质。4.2通过“自育”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一支理论素养扎实、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是地方农林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大赛、咨询服务等各项活动的重要保证。各地方农林院校应打破传统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组成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师教书育人观念,除加大力度培训现有的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老师、辅导员等使其成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生力军外,还应该根据农林院校实际从校外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投资人、技术专家等高端人才来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多渠道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壮大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提高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质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4.3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师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地方农林院校结合学科平台和科研优势选取一些指标对创新创业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将其纳入教师绩效的考核范围,提高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晋升等的考核范围,激发教师投入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设置知名奖项和一定奖金,颁发给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5],将创新创业教育计入教师的教学课时量,引导农林院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专项项目,并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将成果商业化。4.4各农林院校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协同联动教学,实现优秀师资共享。农林经济领域优秀的师资和创业人才极其有限,必须打破各地方农林院校相互独立发展创新创业的形态,地方农林院校之间需加强交流合作,从农林经济领域聘请一批专家、资深教授、创新创业人才等共同组建一支专职队伍成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中流砥柱,助推这支团队由各农林院校共享,这样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导师缺乏的现实情况,而且提高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质量,使优质师资力量得以共享,发挥其最大作用为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所服务。4.5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提供强大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良好的后勤保障是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关键,地方农林院校应尽快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专门的场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创业建立专项基金,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师培养和服务机制,为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6],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矛盾,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的根本,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石和保障,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是地方农林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地方农林院校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引育结合,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师准入机制、奖励机制,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力度,从而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1]赵来,谷家川.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考——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启示[J].鸡西大学学报,2017(5).

  [2]吴震.新形势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方向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7(2):101-103.

  [3]孙婷.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及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7(3):107-112.

  [4]王志鹏,高晟,张启望.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

  [5]姚槿曦.引育并举,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274.

  2007年8月31日安博体育,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随着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年增大,如何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承载着传授高深知识、培育高级人才、发展创新文化和直接服务社会等一系列重任。大学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的关键。如何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素质呢?近来,笔者有幸拜读了程斯辉教授主编的《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一书,该书对新中国已故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综观全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启发。本文仅仅攫取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部分内容,从六个方面进行简要述评,以期对当今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所帮助。

  新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们深知,办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马寅初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指出,“师资的培养与提高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曾断言:“清华大学所以能称得上是清华大学,就是因为它有108位知名教授,如果没有了这108位知名教授,那么,清华大学也就称不上清华大学了。”李达在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把高水平师资看成办好大学的关键,强调著名教授、高水平专家的重要性。他说,“大学是最高学府,教师要有最高学术水平才行”。要办好一所大学,就要有几个名教授,办好一个系,就要有几个拔尖的人。李达在全面地分析武汉大学的情况后认为,当时学校的“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是学校能否办好的关键。

  吴玉章一贯认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中国人民大学的关键。1955年9月,吴玉章在《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还在于教员质量”。陈垣任北京师大校长时,经常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他指出:“一个人灵魂的塑造,个性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掌握,道德品质的成长,离开了教师的教导和关怀都是不可想象的。”匡亚明在任吉林大学校长时,始终把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1962年5月吉林大学党委作出了《关于重点培养提高教师工作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学校先后分两批确定培养骨干教师78名,培养目标是在10年内,使他们达到当时国内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水平。

  郭影秋深知安博体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因而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时,特别强调尊重知识,爱惜人才,他认为这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尊重教师是北京大学自蔡元培任校长以来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现实中往往与这种传统背道而驰,教师并不能成为学校的真正主人。面对教师不被礼遇的现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培源痛心不已,他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教师是学校的主体”的观点,强调要使教师成为一个神圣的职业。周培源在考察了美国的大学后,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陈旧、落后是多年“左”的错误所致。他呼吁摒除历史的遗害,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与科研活动。周培源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工作的缺点是很少把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师,这种领导方式束缚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只有把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发挥所有复旦人的作用才能把学校办好,这是陈望道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一贯的治校思想。他始终把关心人、爱护人放在第一位,由此被亲切地称为“复旦师生的贴心人”。陈望道十分爱才,只要谁有一技之长,他就很尊重对方。他除了千方百计关心老教授和青年学生之外,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极为关心,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人事安排上,他也勇于破格录用、提拔中青年骨干,以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玉章也很珍惜人才,把人才当成办学的宝贵财富。他在政治上对老师非常爱护,经常询问青年教师的政治表现。同时,吴玉章对教师的生活非常关心,他经常深入教职工的宿舍、食堂,与教职工座谈,了解教职工生活上的困难。吴玉章常说,我们办学校,要发扬延安精神,要提倡艰苦奋斗,但也要尽力创造条件,改善教职工的生活待遇。

  一个烤烧饼的人,每烤一个烧饼就熟记一个英文单词,多年日积月累他竟把一大本厚厚的英汉辞典背下来。“”后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匡亚明,闻此事后,就派人把这个人找了过来当面测试。面对众多英文教授的提问,烤烧饼的坦然自豪地一一回答了出来,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而后匡亚明校长便决定破例聘这位烤烧饼的为大学教授。其实,这只是匡亚明重视人才的一个典型事例。早在1955年,匡亚明到任吉林大学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刘备依靠诸葛亮,不惜三顾茅庐。我们对教师也要真心实意地依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匡亚明在吉林大学时亲自主持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凡是爱国且有一技之长、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人,都设法聘请来校。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是当时国内研究甲骨文的一流学者,驰名海内外。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于先生一直赋闲在家。匡亚明获悉此事后,多次登门拜访,请他来吉林大学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著名先秦历史学家金景芳教授、当代著名诗人张松如(公木)教授相继受聘该校,一时吉林大学校园硕学鸿儒云集。

  侯外庐从到任西北大学伊始,就千方百计在国内外延聘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他不仅依靠和支持西北大学原有的专家学者,如岳颉恒、虞宏正、张西堂、张伯声等都受到他的尊重和关怀;而且,他还尽力取得国家和西北教育部的特许,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影响,积极延聘各地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如李述礼、陈登原、张岂之等教授均是这一期间到校的。此时的西北大学,师资阵容强大,可谓“俊彦荟萃,名师云集”。

  王亚南在厦门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很重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曾被作家徐迟赞誉为“一个懂得人的价值的经济学家”。他强调要给人以发挥其才能的环境与条件,他发现并培养陈景润的事迹,已传为美谈。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景润是厦门大学数理系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度工作和生活陷入了困境,王亚南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向校党委作了汇报,并与有关部门进行了研究,让陈景润回母校工作。四、提高教师的觉悟是大学培养师资的灵魂

  马寅初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师资队伍建设应“包括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他在教师中发起了一个以改造思想、改革高等教育为目的的学习运动。学习方法是听报告、读文件、联系本人思想和学校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蒋南翔从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伊始,就十分重视提高全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觉悟。他说:“加强党的领导,日益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学校中的阵地,这是我们学校胜利完成教育改革的关键。”他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重视巩固和扩大学校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组织阵地。他从提高干部的思想水平入手,组织学校的17位主要干部进行“甲组政治学习”,并亲自任组长,学习的《实践论》等著作,成为全校师生政治学习的一个亮点。

  在中国人民大学办学过程中,吴玉章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他深知没有德才兼备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吴玉章对教师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特别重视教育思想、业务水平的培养提高。他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出正确的方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做人民的教师。”他在1952年7月1日写的《人民教师必须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一文中指出:“只有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思想,下决心彻底改造自己,逐渐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方不愧为一个好的人民

  教师。”他常常对教师说:“为了教育别人,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

  从中国科技大学创建时起,校长郭沫若就提倡学校应具有良好学术气氛。他说:“学校是搞学问的场所,学术活动的特色是其独创与革新,要有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要有尊重实际的科学态度,更要有对祖国、对民族的忠贞不渝,要满腔热忱地扶植新秀。”郭沫若提倡发扬学术民主,兼容不同学派,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鸣,尤其对于学术批评,他主张“明辨是非,分清敌友,与人为善,言之有物”。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科技大学坚持以“双百”方针指导科学研究,校内学术空气浓厚而活跃。当时,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被称为中国科大数学“三龙”。“三龙”学术观点和授课风格各异。学校兼容不同学派,特别安排华罗庚、关肇直同时给学生上课,不同学术观点联袂登台,在教育界、科技界一时传为佳话。

  许崇清在担任中山大学校长后,十分重视人才,在他主持下,学校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培养师资:第一,继续聘请一些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以充实和加强师资力量;第二,建立教研组、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准;第三,派遣一些教师出国进修,拓展其学术视野;第四,开办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提高在校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第五,为老教授,如陈寅恪、岑仲勉、梁方仲等配备助教或教学助理员,以便于他们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第六,精简会议,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工作之中;第七,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努力改善广大教职工的生活条件。这些举措减轻了教师的生活压力,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时,校长吴玉章对党内外知名学者一视同仁,委之重要的领导职务或教学任务,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建立起一支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始于1919年美国商人HoraceMoses创立的青年商业社实施的实践教学。[1]20世纪40年代,创业教育逐渐在美国高校教育中普及。2000年后兴起的创客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创客教育的创新纯粹性和非功利性进一步激活了学生身上的创新基因。中国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体现了国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心的转移,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一直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外有关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包括创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师资的结构和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等方面已逐渐形成系统[3]。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少。詹祥元(2017)探讨了“双创”背景下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制约因素和提升途径;[4]袁年英(2018)探讨“双创”时代高职教师角色的重构;陈植乔等人(2017)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实证研究广东地区高职双创师资队伍及教师教育能力情况。[5]目前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研究方面成果有限,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本文以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研究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先进经验,提出支持福建省“双创”升级的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调研目的:全面了解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找出制约双创师资建设的瓶颈问题,以期为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能力提升出谋划策,并为福建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现实依据。调研方法:选取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或双创学院行政管理秘书作为调研对象,从创新创业师资的构成、管理、培养、保障及评价五个维度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每个维度设置适量的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其中师资构成有7道封闭式问题,师资管理有5道封闭式问题,师资培养有5道封闭式问题,师资保障有3道封闭式问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师资评价有5道封闭式问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针对个别问题对受访对象进行深入访谈,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调研结果。本次调研向福建省闽南、闽中、闽东、闽北、闽西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或双创学院行政秘书分发电子问卷53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所选调查样本全面覆盖福建省各地域,具有代表性,能体现福建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2.1.1双创师资构成方面。本次调研的教师中,博士学历占12%,硕士学历占64%,本科学历占24%;高级职称占32%,中级占28%,初级占32%;专业教师占60%,行政教辅教师占24%,辅导员占12%;双创教师多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率达到68%),40岁以上教师仅占32%;从事1—3年双创教育的教师人数占到72%,3—5年从教经历的占16%,5年以上从教经历的仅为12%;师资专业为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分别占到调查人数的36%、24%、16%。68%的调研对象为“双师”型教师;双创教师由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外聘创新创业教师、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管理岗位教师和有创业经历的社会人士组成。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都拥有前四种类型的教师,仅有24%的高职院校聘请有创业经历的社会人士。2.1.2双创师资管理方面。所调研的福建省高职院校中有88%的院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12%的院校的双创教育归招生就业办、学生处管理或拥有独立的双创教育部门。双创师资管理的对象包括:专职创新创业教师、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管理岗位教师、外聘双创教师及有创业经历的社会人士。本次调研中,52%的受访者认为高职双创教师应以二级学院专业教师为主,20%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少部分受访对象认为高职双创教师应以专职双创教师和外聘教师为主。项目组对部分高职双创学院专职秘书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学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双创师资管理办法,但由于双创教师主要是来自各二级学院的兼职教师,双创教师的日常管理与绩效考核仍然以二级学院为主,双创学院对双创教师的管理与影响力仍有待加强。2.1.3双创师资培养方面。本次调查显示,36%的院校认为双创师资充足,48%的院校认为缺少双创师资,16%的院校认为双创师资刚够用。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财务、营销、最新动态把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培训。48%的院校经常为教师提供双创教育方面的培训,32%的院校提供一般频率的培训,20%的院校较少提供双创教育培训。84%的受访者参加过本校组织的双创师资培训,44%的受访者到其他高校参加过双创师资培训,仅有20%的人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双创师资培训。福建省高职院校对教师双创教育的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思想、技术及态度,偏重理论培训。两成的受访者对本校的双创教育培训认为满意,四成的受访者认为比较满意,三成的受访者认为不是太满意。2.1.4双创师资保障方面。本次调研中,32%的受访对象有自身创业经历,20%的受访者有指导学生创业的经历,24%的受访者有科研创新经历,24%的受访者尚无任何创新创业经历。72%的院校鼓励教师以自主产权投资办公司并主导经营,有52%的院校更是为自主创业的教师提供大力支持。调查数据还显示,受访教师对本校创新创业保障环境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64%,不是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6%。教师对高职院校优化教师双创环境的建议包括:多组织到企业学习实践;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增加资金资助力度;为师资培养投入更多的经费;国家应该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加强双创成果的绩效激励杠杆;聘请专职的双创教师。2.1.5双创师资评价方面。52%的院校有专门针对双创师资的考核体系。双创教师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创新创业主管部门领导、其他创业教师、学生、二级学院领导及学生处领导。高职院校双创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道德、能力、态度和业绩。84%的受访院校综合考虑或者部分考虑把创新创业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8%的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成果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附加条件,8%的院校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完全不考虑教师的双创成果。72%的受访者对本校双创教师评价激励体系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24%的受访者表示不是太满意,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满意。针对开放型题目“您对贵校创新创业教师评价激励制度有什么建议”的回答有:有待加强,增加绩效考量,增加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措施等建议。2.2存在的问题。2.2.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构成不尽合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的时间较晚,与之配套的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时间短。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存在学历、职称、岗位、年龄、专业等构成上存在不尽合理的现象。本次调研中,福建省双创教师学历构成像橄榄形,两头尖中间宽;职称构成相对比较均衡;高学历、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学经验的教师较为匮乏;双创教育师资的专业构成不尽合理,过多地依赖二级学院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双创教育师资的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了主体;外聘具有创业经历的社会教师较为不足。2.2.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管理有待改进。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各层次双创支持政策对高职双创教育产生较大影响,促进了高职双创教育的长足发展。福建省各高职院校纷纷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双创师资管理。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师资的科学管理水平虽然达到新高度,但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实践成果都存在着许多空白。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师资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院校的双创师资管理仍然较为松散;双创学院的人员构成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上仍然存在缺陷;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创师资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对双创教师的主力来源存在一定的争议。2.2.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未实现系统化。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培训以校内培养为主,辅之以其他高校培训,缺乏企业外环培训。双创师资培训体系建设落后于福建高职院校对双创师资的需求,整体培训内容未系统化。福建省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理论、思想、技术及态度等内容的双创培训多以理论培训为主,而教师认为本身最为缺乏的双创教学能力,包括财务方面、最新动态把握方面、营销方面及管理方面的能力,培训供给方与培训需求方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福建省高职院校在双创教师培训的频率上中等偏低,在培训满意度测试上属于基本满意有待改进。因此,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培训在系统性和持续性上仍有待加强。2.2.4双创教师的创新创业保障环境有待优化。近几年,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福建省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创新创业持有较为支持的态度,但是多数创新创业政策文件是落实到了企业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真正保障双创教师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极为匮乏。在福建省高职双创教师成长的环境上,现有的职称评定和薪酬评定制度对学科和专业范围要求严格,大部分高职双创教师并不具备创办和管理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能力。综上可见,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师资的创新创业保障环境还有待优化。2.2.5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评价体系有待提升。福建省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有专门针对双创师资的考核体系,说明福建省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双创师资评价体系建设。但是,福建省高职双创师资评价体系重视基本考评,激励机制不足,考评的主体和标准有待完善。福建省高职双创教师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校双创主管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二级学院领导及学生处领导等,然而各评价主体和各评价内容的分值赋权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完善。在双创师资的激励机制方面,仍然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不是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部分受访者也针对如何改善激励机制提出了具体意见。可见,进一步建设更加合理的双创师资激励机制是双创师资评价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现阶段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制约因素对于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开展存在着较大的制约,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整改则会对福建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产生整体性的拖延。3.1动态调整优化双创师资构成。福建省各高职院校在双创师资构成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双创师资建设目标,全面调查了解本校双创师资构成,针对本校双创师资构成中的薄弱环节,对照目标制定师资优化方案,逐渐建立“有进有出”的双创师资用人机制,动态调整优化本校双创师资队伍构成。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劝退目前在授课教师中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让这些教师转向其他课程发展或者安心回归行政工作;二是选拔二级学院专业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者专业课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双创课程教师;三是吸纳一部分优秀的企业家、工程师、双创教育专家学者到校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适量外聘有创业经历的社会教师;四是选派更多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和市场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成长机会;五是规范“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加强“双师”队伍管理,构建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3.2多措施改进双创师资管理。福建省高职院校应重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管理对双创师资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多举措改进双创教师管理,为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首先,福建省高职院校要深入领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且全面推进双创教育,而不是单纯应付政策要求。双创教育工作应该由校领导直接负责,校领导要做好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管理办法列入学校章程,在制度建设层面充分重视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再者,高职院校的双创师资建设主管部门应明确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要求和标准,打通双师型教师在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转换通道,制定规范合理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根据“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创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此外,福建省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聘请各类专家和企事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同时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和考评制度。3.3协同合作完善师资培训系统。针对双创师资培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福建省高职院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专业研究机构及培训机构等协同合作,共同搭建互联互通的师资培训系统,不断完善双创师资培训系统。首先,福建省高职院校应该从办学体制上实现产教融合,全面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协调企业和相关部门,从面上扩大教师参与实践锻炼。其次,福建省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应根据专业特点主动对接本地行业企业,以校企合作横向课题,选派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开发产教融合教学项目等方式打通企业内训通道,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6]再者,福建省高职院校要认真调研双创师资的培训需求,根据教师的需求开展财务、最新动态把握、管理营销及政策把握等方面的双创教学能力培训。此外,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师资培训应与时俱进,根据外部创新创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培训内容,如新增“互联网+”思维、内源性驱动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完善培训系统,使福建省双创教师队伍始终保持创新富有活力。3.4多维度改善双创教师的创新创业保障环境。福建省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双创教师自主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仅从教学、科研、技能创新等方面上给以支持,更要为教师的自主创业提供支撑保障,多渠道改善双创师资的创新创业保障环境。首先,福建省高职院校可以抓住国家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机遇,制定并细化本校教师自主创业的保障政策,为双创教师自主创业提供相对宽松和稳定的环境。再者,福建省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如福建省示范校现代高职院校、国家双高院校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将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纳入重大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利用重大项目配套资源和本校优质资源为双创师资建设打造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硬件环境。此外,福建省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寻找、宣传创新创业型学校标杆、创新创业院系标杆、创新创业专业标杆、创新创业人物标杆、创新创业企业标杆等,大力营造本校创新创业文化软环境,立体多维改善高职双创教师的创新创业保障环境。3.5强化激励提升双创师资评价体系。强化正向激励机制,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福建省改善高职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不足的关键所在。福建省高职院校在制定创新创业奖励政策时,应适度向双创教师倾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本校分配机制的作用,提高双创教师相关岗位津贴,在待遇上充分肯定双创教师的价值。福建省高职院校应全面推进职称机制体制改革,在职称评聘上适度向双创教师倾斜,双创教师在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和技能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成果都应纳入职称评聘条件,逐渐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业绩、成效与职称评定对接的评价机制。福建省高职院校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考评,研究并制定“评价内容体系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赋权评价合理化”的创新创业绩效考核体系。此外,福建省高职院校还可以从政治待遇上给予双创教师充分的肯定,如采取设立相关的职务、职务提升优先等办法予以奖励,多层次多角度正向引导双创教师从事双创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双创教师对本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满意度。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新思路,具有强大生命力,其在未来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乐观的发展前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创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国家打造“双创”升级版和福建省深化自贸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福建省高职院校抓住机遇,从创新创业师资的管理、构成、培养、保障五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理顺和解决双创师资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1]谭见君,严勇.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20):95-98.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64-67.

  [3]王冬冬.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4]詹祥元.“双创”背景下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55-57.

  [5]陈植乔,邱秀芳,吴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18(2):135+137.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在新时期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2,3],重庆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文件,我校定位为应用研究型高校,其定位内容为:以建设行业一流、地方一流为目标,以应用型研究和培养卓越人才为重要任务,重点围绕行业产业需求与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拥有一批行业一流、区域一流、地方一流的学科专业。新时期的学校新定位对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学校“202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将学校建设成为整体办学实力位居西部地区同类高校前列,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有重要影响的学科、行业领军型人才和教学名师。学科建设和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在于人才,特别是是否拥有一批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术带头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教学名师。目前,我校在国内知名的学科领军型人才尚为空白,只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少数一级学科才拥有部级人才、省部级学术带头人,还有相当多的学科没有省部级及以上学术带头人;全校只有2名重庆市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对学校目标定位的示范效应还难以彰显。2.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学生人数已达2万多人,生师比高于教育部的要求比例,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不仅不能满足现有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需要。从全校来看,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仍然偏低,学位结构仍需优化;最后学历(学位)毕业于同一高校的教师达30.5%,同缘化程度较高。从各学院(部)来看,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位)、学缘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年龄结构方面,个别学院(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年龄梯队。3.部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我校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修机会较少等原因,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大部分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来自企业、公司等实务部门的锻炼,实践经验比较欠缺,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升,创新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4.学校与行业之间缺乏深入的互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广泛实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3,4],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学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社会效能低,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而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多方面基础。

  新时期的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5,6],内部因素有教师群体、学校学院及行政部门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外部有政府、企业,国内外高校和研究,只有充分实现这些内外部主体的协同,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实现新时期的学校定位发展。1.解放思想,营造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氛围。全校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决贯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各级领导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发现、引进、培育优秀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把“引进一流人才、搭建一流平台、创造一流成果”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校内部门间通力合作,以服务人才为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校、院(部)二级管理体制,明确校、院(部)两级责任。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协调,要建立起研究、协调、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重大问题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实施“改善计划”,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补充优秀师资,为学校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在引进和补充师资(包括从对其他岗位转岗到教师岗位者)时,要把好入口关,严格根据各类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另一方面,要以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为重点,继续加大力度有计划地送培教师攻读学位,特别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以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学位结构和学缘结构,从而达到进一步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3.实施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加快教师国际化进程。一方面,利用国家、重庆市以及学校资金,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每年选派和推荐30—5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境外高校进修学习,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拓展学术视野,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双语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高水平的合作资源,如学校先后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大学合作建立了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与德国合作建立了“中德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已初步实施中青年教师国际化教育的常态化培训工程,在电子信息、计算机、汽车、材料、生物、化工等重庆市建设所急需的重点学科领域加大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育力度。4.产学研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搭好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常态化合作[7],先后与长安集团、重庆机电集团、哈量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同时也与浙江、江苏、重庆和四川的多个县(区)市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为各类人才开展工程实践、交流互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打造了一批产学研创新平台,学校积极响应创新驱动战略,在两江新区合作筹建CQUT-KAIST国际联合技术研究院,与九龙坡区等共建了全市高校唯一的首批新型高端研发平台———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与清华大学等共建了清研理工创业谷,与巴南区共建了极速超越部级创客空间,已入驻的团队及企业超100余个、辐射产值超10亿元,极大提升了学校在行业的影响力。通过上述产学研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我校老师的科研和工程能力,并将其在工程中所获取的新知识反哺于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立足我校的发展定位,深度服务重庆市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协同作用,紧紧围绕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逐步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着力打造一支创新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徐振剑.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8):14-17.

  [2]李阿瑾.对话“双一流”加快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7,(03):124-126.

  [3]尹虔颀.“双一流”战略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17,39(02):53-55+78.

  [4]王加青.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7,(03):40-41.

  [5]胡垂立.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129-132.

  [6]江军,任毅梅.地方本科转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职教通讯,2017,(05):59-62.

  一直以来,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而成为珠三角地区中外合资企业抢夺的对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国际商务与外事系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所有专职教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该系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高的学习接受能力。国际商务与外事系的教师原来大部分是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语言教学技巧,但大部分教师因欠缺商务背景(只有两位教师大学本科阶段是商务专业的),又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有些商务专业课程不得不聘请商学院老师用中文讲授,因此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遭遇这种尴尬:基础英语讲得很好,但不能用英语表达一些专业商务术语或不能用英语去从事某些复杂的商务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商务英语专业商务与英语充分结合的优势,满足不了企业日益发展的商务活动需要。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既懂英语又通商务的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学生,就要求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既精通英语又熟悉专业。复合型的商务英语教师是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关键。

  在历史上,教师都是社会特别尊重的职业。区委区府历来重视与关心教育工作,尤其关注教师队伍的发展。有好老师才成就好学校,这是社会的一个共识。这两年,区委区政府在各方面创造了各种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实施了区政府教育津贴制度,让我们教师队伍当中,教育质量好,教育效果突出的德技双馨的同志脱颖而出,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承认。区委区府多次听取教育工作专题汇报,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商讨我区队伍发展方略。在区委、区府的努力下,全区教师收入明显增加,教师队伍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的地位明显提升,有效的支撑了*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出行、购物、就医、教育、文化5个方面以及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标准。到2010年,我们争取要把*的公共配置与公共服务能力达到上海中心城区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育。*要成为上海很重要的居住区,教育跟不上要求,显然是不能支持的。20*年,*的教育与上海中心城区之比为1:0.9,这个比例反映出,在*的公共资源配置中,教育是比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很高,各地区对*教育比较肯定,尤其是对广大教师的师德师能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差距,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不断完善工作,一步一步迎头赶上。通过树立教师远大职业理想,激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与敬业精神。通过开展各种学习、讨论、演讲等活动,宣传与学习优秀教师事迹,树立与表彰了一大批我区的教师先进典型。通过创新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机制,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不断完善我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完善与严格教师招聘的政策与程序,提高了教育人才的准入条件,为*教育发展储备了一批与后备力量。通过激励在职教师的高一层次学历培训,不断提高我区教师队伍中高端人才的比例。

  我到*二中、*一中、上师大附中等学校去,发现我们的教师与校长精神状态特别饱满,那是一种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教师队伍的基本状态,充分体现了*师资队伍建设内在的强劲动力。

  *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引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教学梯队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广大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敬业爱岗顽强体现着三项责任:大家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启迪人类智慧、开发人力资源、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承担着培养造就人才、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历史重任。

  尊师重教不仅仅表现在道义上,还要体现在物质上。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应该是非常体面的职业,这个体面包括收入在内。这些年来,教育在*社会经济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先导性、基础性与支撑性作用,从事教育的教师理应受人尊重。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关心与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收入的增长。在公共财政条件下,我们加强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共财政保障公共教育法定增长,并不断加大,给与师资队伍建设强有力的政府的保障。教育经费投入逐年稳步提高。20*年区全年教育总预算支出80601.06万元,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增加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从20*年起全区教育实现区镇统筹,实现教育经费国库直接支付,为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以学校的均衡化、优质化建设为目标,加快学校公建配套建设与教育资源建设。学校办学重点突出了依法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日益呈现精细化、过程化、科学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实现区域教育的内涵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教育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建设一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基础坚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基本判断反映出我们这段时间努力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谈需求。*今天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情况,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更好的教育使我们未来的*人能够茁壮成长。第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均衡问题,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让*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受到均衡的教育。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取得进步有三种方式;第一发现不足、克服不足取得进步;第二见贤思齐,向先进学习取得进步;第三把先进的思想理念,转化成实践取得进步。*这几年,有五个不足:第一管理者素质、劳动者素质跟不上送*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是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建设。第三社会事业跟不上经济发展。第四政府服务能力跟不上政府服务对象。第五政府的执行力跟不上决策力。

  近年来,随着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外来人口导入激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的数量必须要有增量。同时,教师队伍质量亟待快速提高,要牢牢扭住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不放,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切实提高我区公共资源配置水平与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这是提升*教育最为重要的。

  *文化历史悠久,历来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百年新学不仅是上海新教育的发源地,更有*百年新教育的深厚积淀。在*教育发展历史上,名家荟萃,名师、名校长层出不穷。目前,教师队伍中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校(园)长以及特色教师,但我区教育当前的领军人物数量及质量与*教育的悠久历史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还显得不足。还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加快我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打造我区教育人才高地,这是推进我区教育优质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面临巨大调整,必将带动教育布局与结构的调整。*教育目前整体结构呈现“学前教育紧缺、义务教育紧张而高中教育剩余的矛盾,学生生源呈现新城及东部发达地区激增而浦南地区减少的矛盾,职成教育呈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与现存资源的矛盾。所以,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配套于教育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教育的新发展。

  大力加强*教师进修学院建设,学院应以培育优秀教师为使命、为职责,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同时,*二中、*一中等学校也应成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培训基地。*要充分挖掘自己的资源,同时,还要冲破狭隘的观念,充分利用大学城以及其它优质资源,为*教育所用。同时要切实加强队伍的梯队建设,为*教育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刚才界生讲的关于“强师兴教”的行动计划,我很赞成。目前,教师队伍要练好内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切实实施好人才引进行动计划,要设立专项资金,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要逐步提高教师准入标准,实施优师招聘。切实实施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要扎实开展师德建设和育德能力培养,要继续创新培训模式与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名师名校长及后备人选的培养,加快我区教育人才的开发与储备。切实实施好人才使用行动计划。要发挥好区政府津贴获得者、名师名校长等现有高端人才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发挥好名师指导团、特级教师工作室等辐射作用;继续践行校级联动及校本研修,全面提高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质量。通过有效管理,基本实现全区师资队伍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的均衡化、内涵化、优质化发展。区政府将不断加大投入,与全社会一起,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这个职业在*特别受人尊重。

  要发扬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提升素质,强师兴教。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事业,更是一门专业,要按规律行事,强调学生成长的规律,教师成长的规律。用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用自身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教育、熏陶和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做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师德建设的模范,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教师要自觉担当起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任。潜心钻研、精心教学,不断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坚持高水平教师上公开课的传统;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材,研制高质量的课件,实行启发式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扩大示范效应,不断加大教育的研究与研究成果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关心。教育是百年大计的事情,各级部门与政府,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区战略,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做好地区应尽的义务。要形成“教育经费区镇统筹,教育事业区镇联动”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加快教育发展规划的修订,加紧新一轮教师队伍发展规划的制定,确保*教育科学、持续的发展。要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教育、关心教师的良好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振兴教育、教师为本的观念,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关心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1.1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是解决技术性人才培养瓶颈的主要出路。在此背景下,高职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课堂理论授课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课堂实操示范授课能力。要提升高职教师的这些能力,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培养上,就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鼓励激励教师到合作企业“上派下卦”,以丰富提升教师的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1.2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调整能力当今社会正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洗礼,企业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必然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一些专业的教学内容也须根据企业岗位变化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在此背景下,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教学调整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的专业教学要求,从原有专业的教学中迅速转向新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去。1.3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推广能力。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师需要不断从企业获得有益于课堂授课效果、丰富专业设置的广泛资源,或者从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和支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与取得这些资源和支持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包装推介能力等。同时,还要善于推介自己的专利发明、技术改进成果,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切实受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定的技术推介、包装营销等就成为高职教师的必备能力。1.4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业就业指导能力。近年来,由于高职毕业生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须承担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以帮助学生走出校门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下,国家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业就业指导能力。

  2.1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多是从原来的中专技校发展而来,其中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原有的平台教学科研水平,普遍缺乏企业实际操作的历练,教学科研内容偏重理论,实际操作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际操作技能亟待强化。从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企业对从高职院校直接招聘的员工评价满意度较低,基本上都需要岗前技术再培训,这种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技能教学水平差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理念能力亟待改善。由于历史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岗人员仍以原中专技校人员的为主,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受仍原有体制影响,跟不上校企合作潮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2.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支持政策不够完善。一是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西方职业教育大都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如德国“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等都是有中央政府出台统一的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虽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一些指导性政策,但顶层设计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跟进仍然滞后。二是专项培养经费不足、队伍编制短缺。由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成长有着特殊的规律和条件,如实训场地的建设、高端试验设备的购买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还有就是教师队伍编制太少,老中青自然更替受限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高职师资队伍的成长。高职院校自身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不够清晰。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大都优先将资金投入到办学硬件设施上,在师资投入上严重不足。这实际上是一个办学理念问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还应以提升教师质量为本。二是“关门办学”的思想仍未根除。由于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办学,办学模式仍未彻底摆脱原来的惯性影响,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进一步激发,教师仍以专任教师为主,聘用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员进入课堂比例偏低。企业对合作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不够先进。由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原因,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往往只是学校的一边热。很多企业不愿下真功夫去培养“挂派”教师,认为这是一种额外负担,企业只希望教师将专利或应用性技术转让给他们,或希望教师到企业来指导生产、协助开展技术研发。但从企业长远发展看,企业要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就得积极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参与高职师资建设,使学校培养出企业自身需要的学生。

  3.1建立科学完善的长效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政策,如2018年2月国务院六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得《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改善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接下来就是各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二是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如出台教师到企业挂派的考核管理薪酬核算、合作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的职称评聘等办法。明确学校专任教师职称评聘的企业经历必备条件。三是建立专项经费制度。主管部门应安排足额师资专项资金,出台刚性的专项实施细则。政府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协会,充分调动与会企业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企业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对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和企业支持的专项资金,学校必须制定出台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以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3.2建立整体系统的师资培养规划。一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必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通过邀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来校进行校企合作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讲座和交流,促进教职员工树立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二是有规划的安排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挂派”和企业的兼职教师进校任教。在按需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入校兼职任教外,常态化的有序安排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一线专任教师的实操能力。同时在保留这些“挂派”教师学校的原有待遇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对“挂派”教师进行额外补贴,以保证“挂派”教师在企业能够安心工作。三是加大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同一单位工作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影响是直接和广泛的,如果这些人员的理念跟不上校企合作的办学要求,整个高职教育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必须安排专项资金加大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如在“挂派”企业岗位中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给管理人员。3.3建立共享性的校企合作师资平台。共享性的校企合作师资平台的建立,必须由高职院校的政府主管部门主导,政府、学院、企业三方共建。师资共享平台的主要功能有:一是统一协调校企的人力资源,发挥企业工匠和学校教师的双向调配功能。二是制定合作企业到校内任职的兼职任课教师参与高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发挥兼职教师师资库的功能。三是出台合作企业到校兼职任教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规定,发挥企业到校兼职教师有相应身份的功能。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互相“挂派”的规章制度,发挥校企人员相互流动的规范功能。五是明确师资共享平台的主要负责人须有政府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领导兼任,企业人事部门分管领导、学校人事部门分管领导兼任平台副职,发挥师资共享平台的权威功能。

  [1]包金玲.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3-64.

  [2]邹豫荣.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13.

  1、全系现有专职教师27人。从年龄上看,生物系中、青年教师占了85%,并且青年教师92%已经具有硕士学位,仅有的一位也正在华师大攻读硕士学位,并且其中还有3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学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近一年来引进和培养回校的硕士和博士有4人,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本科毕业于我校的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18.5%);

  而最终学历获得均为外校,包括等等,学缘结构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学科发展优势。总之,以来尤其近几年经过人才的大力引进和针对性外派攻读学位等方式,生物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高学位、高职称、年轻化的教师群体。但是从人数上看我系年人事部门编制为41人,实际在编教师只有27人,缺编34%,教师处于人数极度紧缺状态;而今又有生物技术和园林两个新专业上马,所以师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关系着生物系未来的发展。

  我系教师队伍中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近五年在国内外刊物上近200篇,其中一部分成果被SCI、ISTP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榜刊物收录,华栋教授先后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且其中一项已经转让投入使用,并获得16万元的专利转让费;目前我系教师承担了“863”项目子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另有中华科教基金、教育部专项研究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课题十余项,近五年来支配科研经费百余万元。期间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两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称号,7人进入校五级学术人才梯队,二人成为校学科带头人,二人分别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我系教师还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期间先后主持“世行资助教科农合一新型师资培养研究”,“面向21世纪本科学历初中生物教师培养与实践”等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华栋教授主持的“世行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三等奖、省树勋二等奖,孙存华教授主持的课题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有力地促进和改进了我系的学科建设。

  我系始终把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党员同志带头,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主动承担本科生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并且一直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光荣传统,使青年教师更快通过教学关,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从而在青年教师评优赛中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并且年孙存华教授和屈艾副教授双双获得我校“首届优秀教学奖”,郑元林博士获优秀青年指导教师奖。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模范和劳动模范,如:朱必才教授先后获得优秀教师奖、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师德模。